【转载】乡勇与临时工
2013-12-04 22:12:0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前一段时间,“临时工”很忙也很火,现在听说“临时工”要被调离重要岗位和部门了。由“临时工”想起了清末的“乡勇”,按照清军的体制,“乡勇”相对于八旗和绿营来说,也是“临时工”。但当年,这些“临时工”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一提。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派遣世袭的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办理夷务”,因为英法两国很强硬,坚持入京换约,咸丰那边又不同意,载垣憋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主张来,他决定用军队敲打一下英法联军,如果事情泄露了,就说是“乡勇”所为,反正“乡勇”也不占清朝的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同时帮办“夷务”的郭嵩焘不同意,老郭在日记中记载这一段并且评价载垣是“愦愦可笑”,意即昏愦无能的意思。
郭嵩焘向载垣解释说,即便说是乡勇所为,可在“夷人”眼中,他们可不管你是不是正式编制,反正都是中国人干的,既然是中国人干的,就要找清政府算账。载垣听完以后,不以为然,反笑郭嵩焘“书呆子”。
若干年后,李鸿章倚老卖老的同曾纪泽的后人吴永谈及办理洋务的经验时说过这么一番话:“后来办理外交,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要不是我老师的学问经济,如何能如此一语道破的呢?”李鸿章这里所谓的“诚”是曾国藩给他的提醒,在李二先生看来,办理洋务无外乎皖北乡下的“打痞子腔”,而曾国藩则授之以“诚”字。
当日郭嵩焘被载垣嘲笑,而载垣被历史嘲笑,甚至说李鸿章的“打痞子腔”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毕竟那时节海通不久,人们不识外务。然而,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愿意用“临时工”来装傻充愣,拿历史潮流当阿斗,那么由此惹出的笑话想必最终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收场。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